logo
  • 加载中...
新闻频道
建设美丽新疆绿色“引擎”发力
时间:2015年10月22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保新疆山川秀美、绿洲常在,十年则远远不够。

  “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冲突时,经济发展必须让位于环境保护。”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全疆工作大局中来谋划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效果。

  但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自治区清醒地认识到,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只有具备定力,才能最终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要绿意盎然的GDP

  优美的风光,优良的空气始终是阿勒泰人民的骄傲。

  2014年,阿勒泰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2天,达标率高达99%,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位居新疆前列。在天然林、冰川、河流、湖泊以及湿地、草原等保护方面,阿勒泰地区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基于此,2014年,阿勒泰地区成功入选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

  在这张漂亮的“生态名片”背后,是一条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子。

  阿勒泰是知名的“金山”,目前全地区有245家企业从事矿业开发,采矿业是其支柱产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阿勒泰地区走生态发展的路子,向生态要发展将是持续发展的后劲。”阿勒泰地区地委书记邓章武说,地区领导班子达成共识,要想保持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走生态发展道路。

  “采矿业比重在全地区已由2012年的90%,下降到2014年的80%。2014年,在矿产品价格下降的背景下,经济逆势上扬,完成就业再就业任务150%,新增4万个就业岗位。民生建设取得骄人成绩,全地区财政支出110亿元,其中73%以上用在了民生建设方面,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邓章武说,今后阿勒泰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努力把阿勒泰打造成“新疆的会客厅”。

  最迟到今年年底,玛纳斯县居民或许再也闻不到让人难以忍受的“臭鸡蛋味”了,因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污战”正在这里打响。

  作为玛纳斯县支柱产业的浆粕、粘胶产业,曾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全行业仅2014年就实现工业总产值194亿元,对县GDP的贡献率达5个百分点。

  然而,这个“耀眼”的产业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浆粕“黑液”曾经染黑过玛纳斯河、难闻的恶臭味让玛纳斯县人饱受折磨……

  痛定思痛,为彻底整治行业环境污染问题,今年,玛纳斯县委、县政府毅然决定,全县浆粕、粘胶企业全部停产治理,全县耗资7.15亿元的浆粕、粘胶行业治理工程在今年12月31日前,将分别完成废水、废气等提标改造工程并通过环保验收。

  此举意味着今年玛纳斯县工业产值将减少近60亿元,工业增加值减少11.1亿元,税收降低1.2亿元。

  “我们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伤’的勇气来做这件事,就是要还百姓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玛纳斯县副县长刘华东说。

  从去年开始,自治区弱化对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的考核,引导南疆三地州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上。

  “生态环境保护是更重要的政绩”已在新疆形成共识,务实地看待和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快与慢,要绿意盎然的生产总值,不要烟雾缭绕的GDP。

  向绿色产业转型

  说起新疆环境变化的典型事例,人们会不约而同提到“乌鲁木齐蓝”。

  时值深秋,乌鲁木齐已进入供暖期,然而,市民们依然被头顶湛蓝的天空所打动,被耀眼的阳光所温暖。

  “乌鲁木齐蓝”背后是这样一组数据:5年来,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资金538.7亿元,建立乌鲁木齐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了以“煤改气”为核心的能源结构调整、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环境综合整治、环境能力建设等236项重点治理工程。

  乌鲁木齐大气污染治理是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两个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蓝天效应”的取得,究其背后,不仅是单纯的技术或资金问题,而是对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政治智慧与决断能力的考验,这样的执政理念坚定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生态立区,环保优先”的信念。

  今年上半年,自治区GDP增长8.2%,增速虽同比回落,但增长质量明显提升,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能源消费增势减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幅同比回落2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25%,这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数字表明,新疆节能降耗形势开始转向。”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王跃表示,自治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务实调整快与慢,加快调整钢铁、水泥等行业过剩产能,经济发展质量大为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是经济发展换挡升级的内在要求,也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自治区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自治区16个重点行业规划和区域规划、20多个区域开发规划环评成果,在调整产业布局和开发模式、重点项目环境准入中得到应用,从源头上预防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从整个经济结构看,新疆由工业主导向服务型主导转型的趋势明显。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9%,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比上年同期提高26.2个百分点,实现标志性突破。

  经济结构变化是发展理念的体现。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副总队长邰周海认为,着眼环境压力和长远发展,自治区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绿色引擎”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城乡一美俱美

  红顶欧式建筑、围墙青砖白瓦、小院精巧雅致、街道太阳能路灯照耀……走进霍城县水定镇幸福新村,一栋栋整洁美观的乡村别墅刷新着人们对农村的认知。

  63岁的村民腊燕林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如今,他告别了自家的土坯房,带着老伴和儿女搬进了幸福新村一栋12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中,窗明几净,壁挂炉、卫生间、天然气这些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霍城县水定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安存忠说,幸福新村突出绿色环保主题设计,资金方面采取政府补贴、援疆资金、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幸福新村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家使用天然气的新农村。

  近年来,新疆农村环境整治取得巨大进展,农村一改脏乱差面貌,变得现代整洁而美丽。

  还未走进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也拉曼村,远远望去,欧式建筑与柏油马路交相辉映,一座座独门小院干净整洁,犹如一幅美丽画卷。

  谁也想不到也拉曼村原本是一个偏僻牧业村,人畜交叉杂居、生活垃圾乱倒、牲畜粪便遍地、大量蚊虫滋生、传染疾病多发……

  这个牧业乡村巨大的变化得益于4年前在村庄附近新建的一座水库——也拉曼水库。

  五年来,自治区规划内的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共有27项,其中水库25座。工程涉及7个地州、25个县市,总投资19.46亿元,可解决259.7万亩饲草料地的水源问题,可为2.5万户牧民定居提供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也拉曼村就是定居兴牧水利工程的受益者。

  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拉曼旅游开发区建设也拉开帷幕,打造牧民定居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的定居发展新模式是也拉曼村未来的蓝图。

  近年来,自治区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累计投入13.23亿元,对全区1833个村庄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约占全区村庄总数21%,受益农牧民约295万,占全区农村人口总数26.3%。

  2014年起,自治区启动了投资393亿元的新疆燃气化工程,力争到2017年年末,全疆所有县市区政府所在城镇100%实现燃气化。

  如今,一幅社会和谐、城乡环境友好、人民幸福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疆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杜文静)

(作者:新疆三农编辑:土特产)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