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新闻频道
问道现代农业苏州如何“四两拨千斤”
时间:2017年11月25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苏州农业的空间形态、数量规模与鼎盛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从数字来看,农业在苏州经济社会中所占的比重也已经不大。截至2016年年底,当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54万亿元,而全市农林牧副渔加起来的总产值也只有424.67亿元。换而言之,苏州农业在GDP中的占比仅不到3%而已。

但是,从苏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这个占比不到3%的领域,不仅不是可有可无,而且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下足百分之百的功夫,必须抓牢抓实抓出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对于苏州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很显然,现代苏州农业必须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重大作用。这就涉及到定位与方向问题。“高效、优质”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那么已经没有绝对数量意义上规模优势的现代苏州农业,怎样才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现“四两拨千斤”?

从大的方面来看,现代苏州农业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明天“怎样种地”“谁来种地”以及“如何种好地”等关键课题。为此,本期圆桌特邀政策的制定者、管理者、经营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抓牢“现代农业园区”这个载体建设

苏州市农业委员会农业处处长、农业园区办公室主任 高冬平

下一步,我们将做大园区规模、做强园区产业、做优三产融合、做美园区形象、做精园区效益,努力探索具有苏州特点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紧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基础建设、提升产业发展,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9个、市现代农业园区36个及一批县级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全市现代农业园区面积达118.32万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46.8%,其中市级以上园区面积在90万亩左右,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形态。

本世纪初,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全市农用土地逐年减少,市委、市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审时度势,在2012年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的实施意见》,守住了耕地红线,保住了农业阵地。

“四个百万亩”保护守住了耕地,但如何让“阵地”发挥更大效能,更好巩固和深化“阵地”保护?

为此,我市探索开展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并以载体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苏州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此,市委、市政府、市农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苏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范》《苏州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和政府规章,助推苏州现代农业园区健康发展,使农业园区建设与“四个百万亩”保护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具体怎么抓?一是定位明确。明确现代农业园区是保护“四个百万亩”生态空间和保护基本农田的重要载体,实施“以园区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二是规划先行。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制订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三是布局合理。各地积极引导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畜禽不断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施跨县、跨镇区域产业布局,形成一批优质水稻、高效园艺、特色水产、种子种苗等优势产业园区。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园区的各项基础建设,譬如,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生产要求,集中各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池塘改造和蔬菜园艺标准园区建设;又如,开展公共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相继建成各类公共服务平台96个,设有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机化服务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农资配送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建有农机、烘干设备库房、优质农产品营销配送中心等;再如,推进物联网互联网建设,像吴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的神元科技物联网远程操控、三港配送物联网远程控制、申航流水养鱼物联网操作、精准农业物联网控制等等,就是典型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培育经营主体、发展品牌农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等途径,积极推进园区提档升级,让全市农业园区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聚区、先导区。以发展品牌农业为例,目前,农业园区已成为我市优特农产品进社区入厨房的首选地。

现代农业园区应当呈现的样式是,“管理信息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多元化、农民职业化、品牌产业化、产销市场化。”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导向,立足苏州农业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任务,做大园区规模、做强园区产业、做优三产融合、做美园区形象、做精园区效益,努力探索具有苏州特点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破解“谁来种地”之问

苏州干部学院研究员 陈述

在今后一个时期的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引进新理念新方法,总体规划职业农民培育的实现路径,全面构建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扶持和动态管理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部署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明天谁来种地”一度引发社会的关注。为此,苏州市政府及早规划,抓住2008年获批“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2011年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契机,以“四个百万亩”产业布局为导向,以优先选择本地中青年培育为重点,以培养生产精英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线,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补贴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学历教育模式、继续教育模式、在职培训等模式,大力培育“有知识、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提高职业农民社会保障,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等重大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苏州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逐步形成。2016年,苏州全市共组织各级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327人次,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307人,2016年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49名,其中大专及以上的为367人,占35%,持证农民在普通农民的比例达到36.7%。目前,全市有创建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112个,帮扶青年农民创办合作社186个,青年农民创业之星83名。苏州下一步还将为青年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的全方位支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2017年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200名以上,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支与苏州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在今后一个时期的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引进新理念新方法,总体规划职业农民培育的实现路径,全面构建职业农民培训的师资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扶持和动态管理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要深入了解农民需求,研究职业农民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形成职业农民培育常态化,打通学历教育模式、继续教育模式、在职培训模式条块,探索职业农民“学历+培训”的新型培育之路。二是依托苏州高校、干部院校的资源,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既要形成教学培训的合力,也要形成技术支持服务合力。既要培育职业农民的农业专业技能,还要培育职业农民的宏观视野和市场运作的专业技能。三是要设计好职业农民的制度安排,明确职业农民的资质认定和准入制度,完善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细化考核、认证、动态管理制度,妥善处理新制度带来的新矛盾,给予职业农民职业尊严和职业动力。四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细化帮扶政策,通过项目资金支持、金融税收支持、信息平台搭建、区域品牌打造等方式,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开路,“农”字头老行当照样翻身

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毓芳

在如今的震泽镇,从栽桑养蚕到丝绸产品生产,已经变成了一个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产业。

如果退回到20多年前,有人问:栽桑养蚕有没有前途?生产加工丝绸行不行?做丝绸生意能不能赚钱?那回答的人肯定会摇头。因为,当时这个传统的“农”字头的行当已经进入低谷。但是,太湖雪的起步,恰恰就在被很多人并不看好的那个低谷时期。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如今的太湖雪已发展成为一家集蚕桑种植、生产、设计、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真丝家纺生产企业,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设有丝品生活馆,是苏州蚕丝被行业中首家通过“Oeko-Texstandard100”国际生态认证,拿到进军全球市场钥匙的企业。去年,太湖雪还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苏州蚕丝被第一股,入列中国十大丝绸品牌,年销售超亿元。

从总体来看,太湖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最终实现“接二连三”产业融合的过程。

单单看产品,一条蚕丝被似乎也没有啥新意,但我们太湖雪并不这么看。如今,作为传统丝绸产品的蚕丝被,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大家或许并不知道,传统工艺生产的蚕丝被曾经有两大先天性弱点:一是容易板结发硬,二是使用时间长后丝绵容易移位、糅合和变形。这两大弱点,一直限制着消费者的需求,也卡住了蚕丝被产业发展的“脖子”。在太湖雪的努力下,用机器抽丝替代手工剥绵,制成的绵片丝足够长了,移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时,在机器抽丝过程中进行脱胶、柔软,板结的问题也解决了。这一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蚕丝被的命运。

蚕丝被的其他几个弱点和毛病——难以清洗、功能性不强等缺点,太湖雪同样也是通过技术创新予以攻克。譬如,“蚕丝被全过程无污染手工拉网”制被新工艺,让一条蚕丝被在经历20720颗春茧、36道工序、69天耗时、32层铺叠、90针定位、10道质检后,更蓬松,更保暖,更耐用,更环保。

打通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则让太湖雪的成长性拥有了底气和保障。目前,我们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养蚕新模式,既保留传承了传统种桑养蚕技艺,又带领百姓鼓起钱袋子。太湖雪所在的吴江区震泽镇,成为了“中国丝绸小镇”,形成了年产超12亿元的丝绸产业群。做精一根丝,做美一根丝,成了震泽人新的“丝路情怀”。

2016年,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的开园,彻底颠覆了传统丝绸产业的商业模式。4000平方米蚕桑科技馆、300亩桑园,通过“互联网+文商旅农”的示范蚕桑,太湖雪带领农民规模化、现代化养蚕,大幅提高效率。市民和游客不仅能在这里观赏到太湖流域悠久的养蚕历史、蚕的一生、制丝工艺、拉绵制被、扎染刺绣以及丝品展示等,还可以游桑园、采桑果、品桑茶、喝桑酒,享受生态农家乐。

很显然,在如今的震泽镇,从栽桑养蚕到丝绸产品生产,已经变成了一个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如今倘若还有人问:栽桑养蚕有没有前途?生产加工丝绸行不行?做丝绸生意能不能赚钱?那么,震泽人的回答将是肯定的。因为,太湖雪和同行们一起用事实告诉世人:依托创新开路,“农”字头的老行当照样能翻身!

(作者:新疆三农编辑:特产)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