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新闻频道
余村唱响“绿色协奏曲”
时间:2018年02月10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陈毛应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看到手头最新的两个数据: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1387元,村集体收入410万元,俞小平舒了心。相比2016年,村民收入提高了将近5500元,有些意外,却在情理之中。

俞小平是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的村委会主任。变化有多大?俞小平说,在2004年,人均收入才不到8000元,村集体收入也仅55万元。如今,全村280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建了新房,光私家车就有300多辆。

为啥变化这么大?这还得从20年前说起。地处山区的余村,人均只有四分耕地,穷则思变,村里依托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开始炸山采矿,并兴建水泥厂,短短几年,余村的村集体年收入最高时有200多万元,是远近闻名的“首富村”。可表面风光无限,百姓却叫苦连天。

由于过度采矿,小村粉尘蔽日,村民都不敢开窗,那震耳的矿山开炮声,扰得大伙儿心烦意乱,炸出的飞石还经常从天而降,砸坏过房屋,也让工人、村民安危难测。是继续走老路,还是另谋新路?踌躇不决之时,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生态省”战略部署,让余村痛下决心:关停所有矿区!

新路咋走?余村人准备发展休闲旅游,可3年来,议论与茫然也从未停歇。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到访,为全村打了一剂强心针,他高度称赞余村的主动转型之举,并指出:“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学会放弃,要知道选择,发展有多种多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话让余村人醍醐灌顶!此后,村里重新编制了发展规划,把全村划分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和田园观光区,先从基础设施改造开始,再建设美丽乡村,然后同步跟上产业,打造景区、发展农家乐和民宿。

潘春林早年间在矿山开拖拉机,后来开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下转第二版)

如今,他经营的产业,年收入过千万元。对于“两山”思想,他深有感触:“如果不关矿山、不发展绿色产业,就没有余村的今天,也没有我的今天。”

同样是拖拉机手的胡家兴,在水泥厂干了足足4年,由于实在受不了厚厚的粉尘,下岗后他卖过菜、开过公交和出租车。2007年,看到村里越变越好,胡家兴举债在村里搞起了漂流。没想到,如今的荷花山漂流,成了聚人气的宝盆,旺季时,每年可接待游客6万人。

“现在,我们夫妇管漂流,儿子儿媳管农家乐。接下来,我们还准备继续投资,不断把青山绿水这片文章做深做透,并且带动村里其他老百姓一同致富。”对于未来,胡家兴信心满满。

这几年,像潘春林、胡家兴这样的村民,在余村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整体环境和知名度的提升,全村休闲产业逐渐壮大,乡村游扎根拔节,目前有观光休闲旅游景区3处,民营企业11家,农家乐则达到了近30家。原本卖石头的村庄,开始卖起了风景,走上一条不一样的致富道路。

余村党支部副书记李辉告诉记者,为了让大环境变得更好,现在,村里正打造全域景区化,准备流转土地建花海、引入旅游项目,继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级3A级景区后,今年又瞄准4A级,未来争创5A级景区,还计划和工商资本组建专业化旅游公司。李辉说:“只有依靠产业,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口袋富”,这几年,余村还十分注重“脑袋富”,专门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文化礼堂、文化舞台、灯光球场、农家书屋、数字电影院等。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反过来改变了人,文明新风尚在余村已成为另一道靓丽景色。

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接下来的路怎么走?俞小平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已经为余村描绘了更清晰的蓝图,就是要建成一个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文明乡村样板,唱响“绿色协奏曲”。

(作者:新疆三农编辑:特产)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