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中药材大全
蘘荷
时间:2020年12月04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蘘荷介绍

【别名】
苴莆,嘉草,葍蒩,専苴,芋渠,白蘘荷,覆葅,莆苴,阳藿,羊藿姜,山姜,观音花,连花姜,高良姜,野生姜,土里开发,野老姜,良姜,野山姜,野姜
【汉语拼音】
rang he
【成份】
根茎含α
-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
【加工采集】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根茎呈不规则长条形,呈结节状,弯曲,长6.5-11cm,直径约1cm。表面灰棕黄色,有纵皱纹,上端有多个膨大凹陷的圆盘状茎良。/顶端有叶鞘残基。周围密布细长圆柱形须根,直径1-3mm,有深纵皱纹和淡棕色船厂 毛;质柔韧,不易折断,折断面黄白色,中心有淡黄色细木心。气香,味淡微辛。
【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使(白蘘荷),以铜刀刮上粗皮一重了,细切,入沙盆中研如膏,只收取自然汁,炼作煎,却于新盆器中摊令冷,如干胶煎,刮取研用。"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治妇女月经不调,老年咳嗽,疮肿,瘰疬,目赤,喉痹。

①《别录》:"主疟。"

②陶弘景:"主诸溪毒、沙虱辈,亦云辟蛇。"

③《唐本草》:"根:主诸恶疮。根心:主稻麦芒入目中不出者,以汁注中。"

④《本草图经》:"干末水服,主喉痹。"

⑤《纲目》:"赤眼涩痛,捣汁点之。"

⑥《贵州民间方药集》:"通经活血,又可镇咳祛痰。外用可拔毒,消疮肿。"

⑦《四川中药志》:"治老年咳嗽,气喘(盐吼),虚性白浊,妇人血寒经冷及月经不调。"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微温。"

②《药性论》:"味辛,有小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淡,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研末或鲜者捣汁。外用:捣汁含漱、点眼或捣敷。
【宜忌】
《本经逢原》:"忌铁。"
【归经】
归经_肺经
【备注】
1. 陶弘景:今人乃呼赤者为蘘荷,白者为覆葅,叶同一种尔。于人食之,赤者为胜,药用白者。人家种白蘘荷亦云辟蛇。 2.《本草图经》:白蘘荷,旧不著所出州土,今荆、襄江湖间多种之,北地亦有。春初生叶似甘蕉,根似姜而肥,其根茎堪为殖,其性好阴,在木下生者尤美。 3.《纲目》:苏颂《图经》言荆、襄江湖多种,今访之,无复识者。惟杨慎《丹铅录》云:《急就章》注,蘘荷即今甘露,考之《本草》,形性相同,甘露即芭蕉也。崔豹《古今注》云:蘘荷似笆蕉而白色,其子花生根中,花未败时可食,久则消烂矣。根似姜。宜阴翳地依荫而生。又按王晏《山居录》云,蘘荷宜树阴下二月种之。一种永生,不须锄耘,但加粪耳。八月初踏其苗令死,则根滋茂。九月初取其傍生根以为殖,亦可酱藏。十月中以糠覆其根下,则过冬不冻死也。 4.《物理小识》:升庵谓奠荷即甘露,以《急就》注也。东壁谓蘘荷即《上林》搏且,而不知搏且乃芭蕉之转声也。蘘荷似蕉而小,又似芦稷,三月开红花,夏结绿刺房,内有黑子,其根似姜,可殖。蛇不喜此。
【植物形态】
蘘荷
多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根茎肥厚,圆柱形,淡黄色,根粗壮,多数。叶2列互生,狭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25~35厘米,宽3~6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或短柄状,上面无毛,下面疏生细长毛,或近无毛,中脉粗壮,侧脉羽状,近平行;具叶鞘,抱茎,叶舌2裂,长1厘米。穗状花序自根茎生出,有柄,长6~9厘米,鳞片覆瓦状排列,卵状椭圆形,外部苞片椭圆形,内部披针形,膜质;花大,淡黄色或白色;花萼管状,长2.5~3厘米,篦形分裂;花冠管状,裂片披针形,唇瓣倒卵形,基部左右各有1小裂片;雄蕊1,药室向外伸延成一长喙;退化雄蕊2;子房下位。蒴果卵形,成熟时开裂,果皮内面鲜红色。种子黑色或暗褐色,被有白色或灰褐色假种皮。花期夏季。
生于山地林荫下或水沟旁,分布江西、浙江、贵州、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叶(蘘草)、花穗(山麻雀)、果实(蘘荷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药用部位】
为姜科植物蘘荷的根茎。
【来自何书】
《别录》
上一篇:丝绵
下一篇:狼毒
(作者:佚名编辑:补虚药)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